国产猛烈尖叫高潮视频免费,久久狠狠中文字幕,国内精品视这里只有精品,亚洲无码一区精品视频

  • <var id="al248"><td id="al248"></td></var>

  • <table id="al248"><acronym id="al248"><bdo id="al248"></bdo></acronym></table>

    <u id="al248"><p id="al248"></p></u>

      1. <progress id="al248"><p id="al248"><thead id="al248"></thead></p></progress>
        1. 中國西藏網 > 即時新聞 > 文化

          井岡山上的微課堂別開生面

          發(fā)布時間:2022-08-16 10:38:00來源: 中國青年報

            “第一次穿上紅軍服,戴上紅軍帽,挎上書包,看到鏡子中的自己,仿佛穿越時空,回到革命斗爭的崢嶸歲月?!贝蠖W生何驍宇走進江西省井岡山市老區(qū)紅色文化培訓基地教室,發(fā)現與杭州的教室氛圍大不相同。開課前“起立,立正,整理軍帽軍服”的口令后,就出現了整齊劃一的動作與紅軍服摩擦的嗖嗖聲。

           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、一線輔導員,以及學?!扒囫R工程”學員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會學生骨干一行40余人,近日來到井岡山開展為期一周的思政課理論研修、專題教學與現場實踐教學活動。

            在黃洋界哨口,山峰似箭,絕壁懸崖,濃霧繚繞?!吧较蚂浩煸谕?,山頭鼓角相聞。”師生代表朗誦《西江月·井岡山》,重溫革命戰(zhàn)爭的烽火歲月。

            1928年8月,黃洋界保衛(wèi)戰(zhàn)打響,成為以少勝多和充分利用地形取勝的經典戰(zhàn)役。談起黃洋界保衛(wèi)戰(zhàn)的勝利,總是繞不開“前兩發(fā)炮彈啞火,第三發(fā)炮彈擊中山下敵人指揮部”的傳奇故事。在鐫刻著毛澤東手書的《西江月·井岡山》碑石下,廖旭照同學聯想到當年紅軍戰(zhàn)士在險惡的環(huán)境中英勇奮戰(zhàn)、頑強抵抗的場面,內心激揚澎湃,無比敬畏。

            “井岡山的人哎,抬頭望哎,八角樓的燈光,照四方?!泵珴蓶|在井岡山斗爭時期,經常在這里居住和辦公,領導湘贛邊界工農武裝割據的偉大斗爭。樓房內部有一個類似于八角形的天窗,當地群眾習慣把那棟房子稱為八角樓。

            雨后天晴,一束陽光從八角形天窗照入,照亮了茅坪八角樓里的架子床、書桌、茶幾以及桌上的汽油燈和煙臺?!疤焐系谋倍妨辆ЬВ私菢堑臒艄馔ㄍ?。”劉爽同學剛跨進八角樓的門,耳機里就播放起《八角樓的燈光》講說詞:當年紅軍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,毛澤東與普通戰(zhàn)士一樣吃紅米飯、南瓜湯,穿破衣爛衫御寒,床上墊的是稻草,蓋的是一條薄薄的線毯。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煤油十分緊張,按規(guī)定毛澤東晚上可以點三根燈芯辦公,為了節(jié)省煤油他只點一根燈芯。就是在一根燈芯的微弱燈光下,毛澤東相繼寫下《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?》《井岡山的斗爭》著作,提出了“工農武裝割據”的光輝思想。

            90多年過去,八角樓依舊矗立在那兒。梁桂銘同學看見八角樓的燈光有感而發(fā):“樓非玉宇,有孤燈一盞,如曙光照四方?!?/p>

            踏著曲折的青石板路,師生們來到了小井紅軍第四軍醫(yī)院舊址。10名醫(yī)生,一間木屋,這就是紅軍歷史上的第一所正規(guī)醫(yī)院。

            在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上,毛澤東提議建一所醫(yī)療條件較好的醫(yī)院。然而,當時井岡山紅軍一窮二白,建一所醫(yī)院談何容易?紅軍七拼八湊出1000塊大洋,造房子、購置醫(yī)療設備和醫(yī)藥物資后所剩無幾。醫(yī)院極其缺少兩種藥物,一種是麻醉藥。在沒有麻醉藥的情況下,紅軍傷員就忍著劇痛,肢體被固定在石頭上施行手術。另一種是消毒藥。為了防止傷口感染,紅軍醫(yī)院沒有消毒藥,只能用食鹽消毒,后來食鹽緊缺就用石灰水代替。

            小井紅軍醫(yī)院感人肺腑的故事道不盡、說不完。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在井岡山革命斗爭兩年零四個月中,犧牲的烈士有4.8萬多人,其中有名有姓的只有15744人,更多的人成為無名烈士。他們不畏難、不怕死,為追求崇高的革命理念光榮犧牲。

            法學1902班張怡同學說,之前她對井岡山印象僅停留在網頁上刷到的圖文視頻。這次走了紅軍走過的路途,參觀了紅軍的歷史舊居,回憶了紅軍往昔的光榮事跡,理想信念不再停留在課本里,而是成了自然生發(fā)、扎根的堅定信仰。

            井岡山西北面黃洋界下有一條聲名遠揚的挑糧小道。由開國上將朱良才所寫的《朱德的扁擔》故事就發(fā)生在這里。當時,年逾四十的朱德軍長常隨著隊伍去挑糧,領著紅軍每天往返100余里,肩挑背扛將30多萬斤糧食挑上井岡山。

            風乍起,吹皺山林的寂靜。挑糧小道在郁郁蔥蔥的柳杉林里,沒有整齊的石階,由一些亂石鋪就,沿著陡峭的山壁蜿蜒而上。師生赤手徒步三公里挑糧小道,從發(fā)絲到面頰,從臂膀到褲襪,都被汗水浸濕。葉飛燕同學由衷地感慨:“當年紅軍肩挑重擔,行于泥濘,路有坎坷,但是心系民族危亡,越是艱辛越向前!”

            梁桂銘同學記憶深刻的當數紅軍場劇《十送紅軍》實景演出。所有的演員都是本地居民與紅軍后代。他們冒著大雨,在露天的場地中深刻演繹著當年送別紅軍的場景,無不令人動容。

            郭菲老師說,在井岡山革命先輩們曾浴血奮戰(zhàn)的現場教學,師生們身臨其境感受90多年前的年輕人,在艱難險阻中始終堅定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”的信念,為民族大義不惜犧牲,艱苦奮斗,讓中國人民站起來。

            “這是追尋黨的光輝足跡、補足精神之鈣的現實需要?!闭愦蟪鞘袑W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、副院長魯明川說。

            中青報·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 來源:中國青年報

          (責編:常邦麗)

          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